首頁 > 投資理財知識 > 白銀知識 > 正文

中唐以前的產品銀和商品銀

來源:【贏家江恩】責任編輯:liuyanshuang添加時間:2015-01-24 09:48:43
  無論是冶煉爐中鑄就的銀艇,還是金銀匠人加工的銀器,生產完成之時即是產品誕生之日。這些產品如何分配,是否被投向市場變成商品,首先取決于生產的經營形式,取決于銀挺和銀器的所有者。因此,這里結合銀礦及銀器加工業(yè)經營形式,就唐代白銀的分配和交換進行探討。

  (一)中唐以前的產品銀與商品銀

  唐初白銀坑冶和銀器加工作坊雖為數不多,但經營形式也有民營和官營之別。唐初官營礦場和作坊主要是諸冶監(jiān)。其中,采冶白銀的有陜州銀冶監(jiān)等,其職貴包括熔鑄從礦山采到的金屬“以供少府監(jiān)”。在九寺五監(jiān)中,與銀冶監(jiān)發(fā)生業(yè)務關系的當主要是少府監(jiān)攀冶署,其主要職能是加工及收、管“諸冶所造器物”。在這里,我們看不到交換的痕跡,看不到白銀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分離,看不到一個商品性的原子。在白銀的生產和消費之間,分配是唯一的中介,白銀失去了變成商品的機會。

  在唐廷直接經營部分銀冶及銀器加工的同時,民間采冶及加工白銀也屬合法行為。在礦冶方面,初唐時民間或多或少有一定量的白銀變成了商品。唐初制定的關市律,也把金銀與錦、續(xù)、羅、,細、綿、絹、絲、布、真珠、金、鐵等并列,允許在關內流通。太宗繼位后,還進一步申明:“其撞關以東,緣河諸關.悉宜停廢.其金銀續(xù)綺等雜物,依格不得出關者,并不須禁。”

  但是,初唐時期的民營銀冶及加工業(yè)中,似乎銀產品的商品率也不會太高。在銀礦開采方面,由于發(fā)現和開采銀礦成本高、風險大,一般的均田農民是難以獨立地從事采冶的。尤其是在均田制能較好地實行、甚至對工商業(yè)者也能夠授予一定量土地的情況下,他們或許更愿意平安地在田地間謀生。這類“貧人”從山川蔽澤中所能獲得的利益,更多的是藥草、柴木乃至充饑的野菜樹皮,而不是富于美學特性的奢侈品—白銀。而對于有較強經濟實力、能夠驅使他人開采銀礦者來說,其獲得白銀的重要目的當是滿足自己的需要,而不一定是采銀出售。因此,初唐時白銀的生產與消費之間,仍以分配為主,以交換為輔。白銀的商品化程度不高,市場上商品銀的數量也不多。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,江南僅僅遇到一個“事無大小,人金則彌”的“金牛御史”,就足以出現“凡到處金銀為之涌貴”的奇觀。

相關文章
鄭州亨瑞軟件開發(fā)有限公司
版權所有

服務中心:鄭州市金水區(qū)農業(yè)路經三路
郵編:450002 網址:m.efofrzj.cn

銷售熱線:0371-65350319
技術支持:13333833889

注冊下載;